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正在加快推進——“雙碳”目標之下,國家、地方與企業的藍圖已經展開,一系列實施細則陸續出爐。近年以來,我國以制度創新實實在在踐行“減碳”承諾。奮達科技作為循環經濟示范區、綠色企業,先行管控碳排放,為減碳增值賦能,未來有志愿一步步實行能源管控。
2020年,奮達科技實際碳排放量低于深圳市生態環境局有關規定碳排放量1127噸。隨著公司自動化水平、物聯網等技術的提升,生產效率不斷提升的同時,碳排放量將穩步下降。碳排放測量范圍中,直接溫室氣體排放主要來源為控制權下原料、產品與員工交通運輸所使用柴油叉車及公務車,能源間接溫室氣體排放主要來自于外購電力、熱、蒸汽或其它化石燃料衍生能源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
為打造綠色科技園,奮達科技早在2008年前就開始推行十六項環保項目,采用為注塑機加裝變頻器,全面回收工業廢料進行處理,采用透水地面建設人工濕地等措施節省能耗,保持水土。歷經13年風雨后,部分舉措至今仍未過時,奮達科技在發展進程中兼顧循環經濟與環保,在綠色制造環境下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并陸續獲評廣東省“清潔生產產業”、寶安區“綠色示范企業”等榮譽稱號。
2020年,我國制定了“將力爭于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在中國這樣一個高度依賴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超大經濟體,要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意味著需要進行劇烈的產業結構與能源結構轉型。這不僅是對能源領域的挑戰,更是對整個國民經濟的挑戰。同時,也應該看到,這一挑戰同時也是能源與產業經濟的重要發展機遇。
未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將包括三個新的因素:低碳發展能力、企業責任擔當、公司治理能力。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是國際企業看重的發展方向和價值所在。西方國家不僅將產品制造與生產的碳進行管理,還將產品使用環節的碳納入其中,中國企業目前還沒有把碳足跡作為自己的責任來來考慮,這需要企業激發探索與創新精神,積極行動融入減碳大環境。
要求企業必須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正是碳中和帶來的第一重影響,僅依靠賺取廉價勞動力的價差與能源耗費為發展路線的企業逐漸難以為繼。面對市場壓力,傳統企業必須進行更大的投入,采取更加激進的措施,做好加快能源轉型規劃。
氣候變化敦促人類社會必須采取更大規模的行動、更積極的措施,研發更多新技術來推動碳的減少釋放。目前中國單位GDP的能耗是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兩倍以上,在源頭上節省能耗迫在眉睫,既減少污染物的排放也減少碳的排放。減碳趨勢下,企業將面臨多重壓力。目前,大多企業準備不充分,沒有技術儲備,對企業排碳量也沒有概念,減碳更是無從下手。
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大環境、大背景下,不在減碳上有所行動,支持能源結構、產業結構的調整,在生態空間做出貢獻的企業,可能面臨貸不來款,或者貸款價格更高的問題。碳中和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早行動、早主動、早得益,奮達科技將把碳中和當作機遇,主動進行能源管控,從減碳環保方向探索未來發展方向。